一、考题回顾
1.题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内容:
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3.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奉献社会助我成长;
(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教学中注意师生的交流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试讲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参考解析】
《为政务公开喝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事例的讲解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明白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思维由具体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其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以为学生们播放动画片《纸上谈兵》和《自作聪明的驴》为契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上述两个小故事都阐述了什么道理,它们其中有共性的地方吗。收集学生们的答案,予以总结,并导入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哲学依据。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学生回忆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师引导二者关系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A.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举例说明:马谡失街亭、宋江三打祝家庄。
(4)结论: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课件上关系图为例,详加讲解。
2.实事求是
过渡:再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德育渗透点)为导入口,辅以歌曲《东方红》和《春天的故事》,导引出“实事求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在周围生活中见过哪些花草树木,教师巡视,并给每个小组给予点拨,之后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1)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必须从“事实的总和”出发,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不能从部分事实出发,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否则就要犯错误。以“盲人摸象”为例,详加讲解。
(2)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刻舟求剑”为例,详加讲解。
结论: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二者关系
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讲解。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