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复杂情感的高级生物,人类不论发展到何种社会阶段,社交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当今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与人相互之间联系越发紧密,社交能力也就显得越发重要。
以往很多父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管把成绩搞上去即可。至于交际能力,完全可以等以后踏入社会再慢慢培养。
然而,事实却并非想象的那样。对学龄期儿童来说,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就意味着能与身边同龄人乃至老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关系。
互相支持共同进步,从而更愿意融入集体,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并在与朋友的亲密互动中,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走向自主和成熟。
相反,如果社交能力比较弱,孩子在同龄人中则可能面临排挤,无法交到真正的朋友,成为孤家寡人,甚至遭受欺凌和侮辱,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逃避集体生活。
这样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即使原本智商很高,也往往因情绪与心理的困扰而影响学业,对此我深有体会。
邻居家的小亮今年14岁,正上初三的他从小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习感觉很轻松,没想到去年某天却突然不愿去学校了。
经父母反复劝说(包括激烈的责备)无果,只能由着他在家自学,年前的期末考试,小亮排名下降很多,眼看升入重点高中无望了。
为什么以前那么爱学习,如今竟变成这样?
小亮爸妈百思不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挖掘他的成长过程,便容易找到原因。
从上小学开始,小亮就是个害羞腼腆的孩子。等他升入高年级后,内向孤僻表现得愈发明显,以至于在学校没有一个好朋友,放学回家也总是一个人走。
关键是,家长为了赚钱,很少在意小亮的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引导,交际困扰始终未能解决。
进入初中后,小亮因为自我封闭而被同学孤立,以致影响成绩。这时,本来最应当给与他坚定支持的父母,这时却更显得一筹莫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每个家长必须负起的责任。
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其实,你不必想的太复杂,社交实际上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从家庭日常生活入手,便能通过一件件小事,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基础。
注意非暴力沟通,营造相互尊重的家庭环境
成年人之间好好相处,前提是互相尊重,对于孩子同样如此。礼貌的语言,平和的情绪,传递出的正是友好和尊重。
我们经常看见,不受欢迎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无法适当地与人交流,总是采取攻击和强力迫使别人服从自己。
这并不是说他们有恶意,而是不懂得传递善意。
小金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儿童”。在班级里经常惹是生非,打架欺负同学,还屡教不改。
究其原因,孩子平时在家就是这样被对待的。每当做错一件事,父亲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小金虽然嘴上说着“我知道错了”,心里却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受罚。
久而久之,也习得了这一套与人相处的模式。
作为生命中最早的交往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子女。
如果我们遇事学会相互尊重,使用非暴力沟通,就能让孩子明白:强迫和攻击并不能解决冲突,只有当传递善意和尊重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我经常教育孩子:
当希望别人做什么时,要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帮我……,谢谢!”;
如果自己的行为让别人生气了,要学会说“对不起”;
通常来说,诚恳道歉并不会让人丢失脸面,反而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和内心强大的表现。
打破自我中心,在轮换和分享中树立规则意识
不受欢迎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分的关注自身,而很少去关心他人。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幼年时期,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处于自恋的幻想中,觉得整个世界围绕着自己转,这是正常的现象。
随着心智的成熟,人会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和他人平等的个体而已,别人的需求同样值得尊重。由此走向社会化,然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大人的引导才能完成。
6岁的小阳最近总是让父母烦恼。原因是小阳几乎从来不会主动找别人玩,或发起一个活动,每次都是别的小伙伴来邀请,他才参与其中。为什么小阳这么被动呢?
心理学认为,孩子首先要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有精力和胆量去探索世界,走近他人。因此,幼年时父母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必不可少。
另外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有各种需求,遵守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需求。
比如一家人吃饭,饭菜摆满了桌子,爸爸却还没回来,这时千万别因为心疼孩子就让他先吃,要给他讲明礼仪规则。
洗澡也是一样,家人按照次序轮流来做。
这样,通过树立规则,孩子就能懂得尊重他人,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从识别情绪到采取行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只有具备同理心,人们才能实现情感交流,从而建立感情。
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是同理心形成的基础,这一点需要家长的引导,我们可以从生活小事入手。
首先,要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通过觉察身体感受来感知情绪。
比如,害怕时会感觉到心跳加速,难堪时会脸红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由于不善于表达情绪,害羞、紧张、害怕往往会以生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家长要引导孩子体会其中细微的差别,合理判断自己的情绪。
其次,是理解他人的情绪。
家长可以找一些人物表情图片让孩子识别;
周末陪孩子一同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
向孩子提问:“看这个人的表情,他现在处在什么情绪呀?”;
接着鼓励孩子采取行动,“小姑娘哭得很伤心,如果你在她身边,你会怎么做呢?”
当孩子回答后,别太急着分析答案的正确与否,重要的是培养同理心,鼓励孩子采取行动安慰他人的意愿。
总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交际技巧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尊重、善意的关注和渴望理解的同理心。
我们相信,一个心中有他人,能够理解接纳他人情绪,并发自内心给予他人情感支持的孩子,必然会更受欢迎。他的人生道路也必然充满着阳光和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