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成因的追溯上,视光领域的各位从业者大多认为造成近视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一致性的观点是看近造成的。也就是如果孩子有足够多的户外活动时间,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大自然的雨露,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徜徉在青山绿树之中,孩子的眼睛不可能近视,近视了也会恢复正常。
现在的孩子还回得去吗?
孩子是未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看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不在补习班再学习。繁重的学习压力,已经让孩子与到大自然的亲近变成了奢侈。
我们的眼睛,天生是为看远而生。弱视,可以说就是眼睛发育迟缓的一种现象,它呈现出的就是我们眼睛的基因状态:基本都是+度数,远视状态。
当用来看近的时候,比如手机、比如书本写字,眼球内部的睫状肌和外部的内直肌会发生相应的用力,以保证眼睛单眼的对焦和双眼的融像。睫状肌对焦需要的力我们称之为调节力,内直肌融像需要的力我们称之为集合力。
疲劳度公式P=F*T,P是疲劳度,F是调节力和集合力,T是用眼时间,眼睛的疲劳度是调节力和集合力与时间的乘积。
那么,是调节力和集合力是导致近视发生的元凶吗?它们两个是同等重要呢,还是有主次之分?
屈光参差现象似乎给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所谓屈光参差,就是左右两个眼睛的近视度数不同,并且相差200度以上,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相差300度甚至500度的顾客。
由于我们看近时,左右眼的调节力几乎是一样的,那么,造成屈光参差的因素就只有集合力了。
如果孩子看近时目标物放在中间,两眼近视的度数就一样或接近。
如果孩子看近时目标物偏在一边,偏左或偏右,就会造成对侧眼的近视度数高。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导致近视的真正凶手:内直肌(它位于眼球的内侧,作用是拉动眼球向内转动,使左右眼分别看到的像融合成一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