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1-3-2】
【答案】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人物、事件、场景、色彩、声音、气味、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心态……无一不可以用词语符号表示出来,并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只要作家创作需要,那么大至无边的宇宙,小至一个人一刹那的细微的心理变化,都可以用词语加以描写、表现。凭借语言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文学,其描写具有无比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文学如果不是借助语言,就不可能如此宽广如此细致地反映生活。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反映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悲、有喜、有崇高、有卑下。就是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的里的一切都可以当做审美观照的对象。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文学除了给我们情绪的感染之外,还能给我们以大量的、强烈的、深刻的、理性的认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比其他艺术更能蕴含深刻的思想性,突出地表现在语言最为凝练的诗里。诗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最具有哲学的深度。文学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审美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充分活跃起来。因为人面对的文学是一个言——象——意的结构,在审美活动中就不会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语言阅读和形象的感受上面,而必然深入到“意”这个层面。换句话说,文学的审美必然要深入到文学的最深层的内容中。
2. 简述风格概念的具有二重性。【8-1-1】
【答案】
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风尚、时代的新信息、时代独特的心理、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时代新的科学特点融合而成的。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3. 审美的中介层是什么?【1-3-2】
【答案】
(1)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美不是无条件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人问,暴风雨美不美?那是无法回答的。你还必须问:这对谁?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和心境中?暴风雨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心境中,才可能是美的。孤立的作为“关系项”的暴风雨无所谓美不美。
(2)历史文化的积累
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所谓“所见出于所知”,人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审美者历史文化“前见”的投射。因为美往往是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主体的历史文化的积累往往成为一种中介。
4. 什么是“圆形”人物?【4-3-2】
【答案】
“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以“扁平”的居多,但随着叙事艺术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越来越朝着“圆形”方向发展。像《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就是一个标准的扁平人物。《金瓶梅》这个人物比起《水浒传》来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了,在许多情境中超出了读者的预期,开始走向“圆形”人物。
5. 简述抒情的一般原则。【5-2-2】
【答案】
第一是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美是丑,是善是恶。
第二是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不仅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对同一事件的感受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同一事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要把这种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就不能用一般性的概念来处理,否则就只能使读者在概念的层面上了解那种感受,而不能切身体验那种感受。真正高明的诗人其高明之处往往在于,他传达了某种情感,却没有提起那种情感的名称,没有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政治口号之类的陈词滥调,即使包含了极其强烈的情感,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面除了政治、伦理、宗教方面的原因,还因为它的情感是公式化的情感,丝毫没有独特之处。
第三是感染性原则。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感到那艺术品仿佛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它将他内心很久以来想要表现的情感彻底、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6. 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应注意什么?【6-4-2】
【答案】
第一,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第二,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集体选择。
7. 创作冲动和创作动机的区别是什么?【7-4-2】
【答案】
一般说来,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它的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者是作品风格(追求新奇等),或者是个人利益(情感宣泄、表现不满、传达个人意见等等),或者是社会状况(批判社会、宣传某种政治见解、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等),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说,对于创作动机而言,创作过程结束之后才能实现自身;而对于创作冲动而言,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它的实现过程,而且它只实现于这个过程中。创作动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目的,是作家想要通过文学创作活动获得某种结果的意图;创作冲动则是一股心理驱动力,它可以被意识到,但它并不是意识本身,它植根于无意识心理层面。创作动机是一种理性的东西,它能够脱离创作活动而存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位作家怀着某种创作动机,许多年也没有将其实现为创作行为。创作冲动则不能离开创作活动而长时间存在下去,它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
8.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各有自身特殊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各自构成一门科学,但这三个分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学发展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文学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而且从这三个分支的内容看,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切入,互相渗透,并不能截然分开。
9. 什么是颂诗?【5-3-3】
【答案】
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亦可列入颂诗的范畴。西方近代以来较为著名的颂诗有:华兹华斯的《不朽颂》,雪莱的《西风颂》、《自由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颂诗固然以抒情为本,但它抒发的情感具有鲜明的特征——以赞颂为主;在赞颂某物时又不免敌视与之相对的事物。
10. 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1-2-4】
【答案】
在艺术文化中,有许多种类,文学、绘画、音乐就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三种:绘画以线条、色彩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是语言的艺术。
但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文化又有共同性,无论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在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和动人心魄这几点上是大体相似、相通的。因为有这种相似和相通,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从一种艺术转为另一种艺术的现象,如诗转化为画,画转化为诗,诗转化为音乐,音乐转化为诗。
更进一步看,各种艺术不但是相似相通的,又是互动的。一般地说,文学的特点是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影响到绘画、音乐,可以使绘画与音乐获得深刻的思想;绘画的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作用于诗歌和音乐,可以使诗歌和音乐增强形象性;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歌与绘画,可以使诗歌和绘画增强节奏感。总之,各门艺术可以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