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前面的角膜、虹膜、晶体等被眼科界定义为眼前节,后面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定义为眼后节。在眼后节的底部都称之为眼底。眼底由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视网膜上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构成,这些部位的病变统称为眼底病。眼底病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视觉能力,严重的可致盲。眼底病是一种病种繁多、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的疾病。对于眼底周边的眼底病早期症状,常常不被病人所发现。当病人感觉到视力下降时,病程可能已经很严重。而对于眼底中央的部位,如:黄斑区、视神经等,一旦发生病变,即可影响视力。眼底病与人体其他疾病一样也有急慢性之分。有些病症的发展过程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对于某些急性的病症如若抢救不及,即可致盲。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底还有一些病症不用治疗即可自愈,但可能还会再发作。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有许多疾病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细菌性疾病、寄生虫以及颅脑疾病等。
眼底检查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检查眼底须用检眼镜,目前多用直接检眼镜检查,实用、方便,且眼底所见为正象。眼底镜下方手柄中装有电源,前端为接有凸透镜及三棱镜的光学装置,三棱镜上端有一观察孔,其下有一可转动镜盘。镜盘上装有1—25屈光度的凸透镜(以黑色“+”标示)和凹透镜(以红色“+”标示)。用以矫正检查者和患者的屈光不正,以清晰地显示眼底。镜盘上凸透镜作用是使光源发射出来的光线聚焦,增强光度;三棱镜是将聚焦的光线屈折射入患者眼内,以观察眼底的图像。
1.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病人多取坐位,检查者坐位或立位均可。检查右眼时,检查者位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持镜,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则位于患者左侧,左手持镜,用左眼观察。
2.正式检查眼底前,先用彻照法检查眼的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用手指将检眼镜盘拨到+8--+10(黑色)屈光度处,距受检眼10--20cm,将检眼镜光线射入受检眼的瞳孔。正常时呈桔红色反光。如角膜、房水、晶体或玻璃体混浊,则在橘红反光中见有黑影。
此时令病人转动眼球,如黑影与眼球的转动方向一致,则混浊位于晶体前方,如方向相反,则位于玻璃体;位置不动,则混浊在晶体。
3.检查眼底:嘱患者向正前方直视,将镜盘拨回到“0”,同时将检眼镜移近到受检眼前约2cm处观察眼底。如检查者与患者都是正视眼,便可看到眼底的正象,看不清时,可拨动镜盘至看清为止。检查时先查视神经乳头,再按视网膜动静脉分支,分别检查各象限.最后检查黄斑部。
检查视神经乳头时,光线自颞侧约15度处射人;检查黄斑时,因病人注视检眼镜光源;检查眼底周边部时,嘱病人向上、下、左、右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或将检眼镜角度变动。观察视神经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边缘是否清晰。观察视网膜动、静脉,注意血管的粗细、行径、管壁反光、分支角度及动、静脉交叉处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正常动脉与静脉管径之比为2;3。
观察黄斑部,注意其大小、中心凹反射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出血、渗出及色素紊乱等。观察视网膜,注意有无水肿、渗出、出血、剥离及新生血管等。
4.眼底检查记录:为说明和记录眼底病变的部位及其大小范围。通常以视神经乳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行径.黄斑部为标志,表明病变部与这些标志的位置距离和方向关系。距离和范围大小一般以视神经乳头直径PD(1PD=1.5mm)为标准计算。
眼底病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与糖尿病引起的黄斑病(水肿)、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炎等眼部疾病鉴别。
白内障: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
青光眼:青光眼是由于视觉神经(opticnerve)受损而造成的一系列眼部疾病。
虹膜睫状体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最常见的一种葡萄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红痛、视力下降、房水混浊及角膜后沉着物,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以及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而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