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沟通分析理论中人性观的三个方面。
【答案】
波纳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先天正向的人性观、后天学习辅导的功效以及人的理性三个方面。
(1)正向的人性观
波纳对人性持正向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儿童出生时都是品行高贵的,只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而使儿童的本性发生变化,由高贵变为低下,即波纳所言的“从王子、公主到青蛙”。
(2)心理辅导的功效
波纳相信,虽然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会导致儿童的本性发生变化,但通过后天的学习,特别是将学习与应用沟通分析结合起来,将沟通分析融入生活中,便能再恢复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尊贵。
(3)人的理性
波纳认为,生活即是一连串待决策的决定与待解决的问题。波纳深信,人们拥有理性与自由来作决定及解决个人的问题。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答案】
(1)传授健康知识;
(2)帮助确立健康的态度和信念;
(3)培养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4)认知、态度、行为三者的关系。
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答案】
(1)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2)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一般的心理健康措施;
4.论述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有何不同。
【答案】
(1)对服务对象的称呼不同
在心理辅导中,把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称为“来访者”。他们是作为一个访问者,同辅导人员就某一个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谈话,沟通信息,从而接受心理帮助。而在心理治疗中,把治疗的对象称为“患者”,他们是作为有心理疾患的人而接受具体的心理治疗。
(2)服务对象的程度不同
接受心理辅导的“来访者”,一般所受的困扰程度较轻,所受到的心理干扰的面较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他们的困扰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感到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或学习上突然出现成绩下降等问题时,就会找心理辅导者接受辅导。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所受的困扰较严重,所受到的心理干扰的面较广,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他们的困扰多来自生理与心理结合的综合问题。如学习困难儿童、孤独症儿童等,他们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3)服务对象的来源不同
接受心理辅导的“来访者”,一般出自自愿。当他们感到心里不适时,会主动前来接受心理辅导。当然,也有在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或在他们的陪同下接受心理辅导的情况。而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一般是由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异常情况,在接受专门的诊断之后,才被列为接受心理治疗的对象。
5.简述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本质中的主要方面。
【答案】
(1)成功的需求;
(2)行为的目标;
(3)生命风格;
(4)社会兴趣;
(5)人际互动现象;
(6)环境因素。
6.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答案】
(1)儿童会认同自身对维护健康的责任性;
(2)儿童会认同与健康有关联的自身需要;
(3)儿童会比较安全的行为和有危害的行为;
(4)儿童会初步获取改进或保持自身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5)儿童会初步学会预防受伤害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儿童会初步运用处理紧急事件的技能。
7.案例:
小依,女,7岁。暑假里,小伙伴们约她去游泳,大家都下到游泳池了,小依却站在泳池边怎么也不敢下水,而且还有一种眩晕的感觉,现在只要一听到游泳她就害怕。
请设计一套系统脱敏方案治疗小依的怕水行为。
【答案】
采用的方法是,让小依先在游泳池边上看其他小朋友游泳,慢慢让她用手、脚去接触水,使儿童逐渐对水不再产生惧怕或焦虑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脱敏。治疗时需经常带着小依去游泳馆感受,从心里让她改变对水的恐惧。
8.案例:小红在幼儿园可以很好的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是,她总是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
请基于沟通分析的具体方法设计一个辅导方案。
【答案】
(1)教导步骤
读原则。可运用故事、图片、玩具或其他适合的方法。
测孩子所了解的沟通分析理论(发现理解错误时纠正之)。
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举出与沟通分析理论相呼应的例子,或者确定你说的例子对他们的意义如何。
(2)抚慰方法
教导孩子从以下的分类中学习新的抚慰方法:
自我抚慰——为自己做一些好的事。
身体抚慰——拥抱、握手、拉勾勾(必须区分好的或不良的触碰)。
无声抚慰——点头、微笑、挥手、使眼色。
口头抚慰——“我喜欢你”“做得真好”“谢谢啦”,等等。
报酬或特权——让你的父母和你一起外出,让他们跟你一起玩,为你做一些事。
(3)其他方式
配合自我状态讨论;
结合生活脚本询问;
综合自传体文字,寻找儿童的生活脚本;
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儿童的具体行为。
9.案例:童童与小朋友一起玩玩耍的时候,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稍有不顺就会对小伙伴大打出手,并经常用抓、踢、咬的方式欺负其他小朋友。
请用暂时隔离法对童童进行行为治疗,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
【答案】
暂时隔离法也是一种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行为治疗方法,指的是将阳性刺激物暂时隔离,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实施过程:在采用暂时隔离法之前,应先向儿童提出警告,若儿童置警告予不顾,再给予实施。将儿童暂时隔离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的,不含有其他阳性刺激物。例如,将儿童暂时关禁闭的房内不应摆设玩具和书籍,不应有开向街道的窗口,也不应有其他人的谈话和工作。否则,儿童可能从这些新的强化物上得到乐趣,而不将关禁闭视为惩罚。又如,不要将儿童关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否则会使他产生不愉快的联想。对于学前儿童,暂时隔离的时间每次一般为3—5分钟。有时,在真正执行隔离前,只要向儿童发出口头警告,就可以制止儿童的不良行为。暂时隔离法在实施过程中会使部分儿童产生强化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动手打人,等等。除少量特别严重的儿童外,可坚持按治疗程序实施。
适用范围:暂时隔离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同时使用,治疗儿童的暴怒发作、攻击行为、执拗行为、破坏行为、孤独症和精神发育不全等。暂时隔离法简单易行,如果运用恰当,很有成效。在施行治疗时,注意不要将儿童禁闭在黑暗的或者带有恐怖色彩的地方,否则,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10.案例:
妈妈发现妍妍有时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有时把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拿回家。
试分析妍妍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如何帮助她纠正。
【答案】
(1)诱因
婴儿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分不清主体和客体,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拿。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开始能分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一般在两三岁以后,儿童能逐步形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控制能力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学前儿童就可能出现偷窃行为。一开始,偷窃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为了确切的动机,在一定的条件下,偷窃行为也会自然发生。
(2)纠正
学前儿童偷窃行为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可能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疏散紧张情绪,也可能是对别人行为的模仿等等。纠正儿童的偷窃行为,要弄清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特别是通过教育将儿童的偷窃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