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北方大都市还是南方小镇,无论是迁址新建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都毫无例外开始城市化妆运动。有的不惜耗费数千万元巨资修建人造景观,不顾居民的生活休闲和活动的需要。更有甚者,推平乡土的自然山头改成奇花异木的“公园”,伐去蜿蜒河流两岸的林木,铲掉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以水泥护岸等。
这些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不但没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也与建设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相去甚远。
误区一:为美而美单纯地满足视觉功能
“城市美化运动”发源于100年前的美国,给西方国家留下了一块城市的“伤疤”。而今,国内不少地方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盲目追求气派,追求最大、最宽、最长,攀比之风盛行;强调几何图案、金碧辉煌等等,单纯地满足视觉功能。主要表现在城市广场、居住小区。
城市广场: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的,而是把广场、广场上的雕塑或者广场边的市府大楼作为主体。白天烈日之下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无树荫供人庇护,无安静场所供人休闲。
居住小区:为了招来生意,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而忽略了环境对居住者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把小区搞成如城市广场一般,缺乏乔木供人庇荫、蔽雨,缺乏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场所和青年人的体育场所。
我觉得:“有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义的、无实际功用的,特别是对改善生态环境毫无实效的城市美化工程,往往适得其反。
误区二:作品缺少内涵
景观设计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而今又作为一种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大小小的景观作品在城市中不断涌现,虽有不少设计比较适合现代人游憩,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生态性,但还是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园林意境。能引起人们复杂的思绪变化或联想美的景观不多。例如:在我国的很多景观作品中都用到罗马柱。某地甚至把林立的罗马柱作为主景,这样的作品往往缺少灵魂。
真正的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景观作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误区三: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否则,往往会使细节的忽略。而细节是决定造园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者的即兴创作,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误区四:片面追求“档次”,设计以贵为美
作品上“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在的“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高档,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而不考虑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以及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景观设计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生态效益,在建筑用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点。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影响要最小,不要以贵为美、以贵为好。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五:照搬照抄,盲目模仿
时下有个怪现象: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这导致景观设计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如下:
没有个性: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
风格迷失:不管景观设计要体现何种风格,都要使风格统一。比如在一个充满中国风格的花园内建造一个西洋风格的小卖部;在一个仿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内放一个日式石灯笼等。这就会造成风格的不统一。
形式混乱:照搬照抄往往表现在拾取其它作品的局部或一个小品、雕塑之类的东西。而在多个局部组合时往往衔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色彩、线条、时代感、闹与静、趣味等方面的不统一。
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思考、自省,需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以及听到不同的声音。景观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与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体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以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去创造城市的自然之美,应该以诗人的爱心、哲学家的智慧、儿童的天真去拥抱城市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