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心理障碍;
1、 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别人矮一截,有时再加上别人的嘲笑,所以遇事畏缩,自暴自弃、悲观失望。
2、 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胆子小,不愿意说话。
3、 缺乏自信心:由于弱智儿童的自卑心理造成他们不敢做事,害怕失败,不愿意露面,使自信心缺乏。
4、 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
5、 依赖:一些弱智儿童家长过于的溺爱,给予孩子过多的照顾,养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性,表现为等、靠,依附于他人。
6、 多疑;总喜欢猜测别人说自己坏话,表现出对事物的偏见,对人的误解。
(二)行为偏差。
1、 偷窃;由于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总认为别人的东西好,对社会的舆论评价不理解。2、 打架;故意惹是生非,爱搞恶作剧。
(三)青春期心理障碍。
表现为好奇、神秘,对异性产生好感,模仿成人追求异性,有不良的性爱好。
针对弱智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我认为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应包括:
1、 自身因素:由于感知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产生感知神经功能障碍、智力缺陷、心理障碍。
2、 家庭因素:对于弱智儿童的降临,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表现为震惊、悲观、怨恨、内疚等不同心理反映,从而对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松不管。
3、 社会因素;对弱智儿童的歧视,至今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社会上成年残疾人中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弱智儿童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
4、学校因素;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弱智儿童的实际出发,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教师的性格、作风等也将影响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
基于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应提到日程上来。那么在实施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怎样的指导思想?达到什么目标呢?
(一)指导思想。
开展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从智障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智育的开发,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 教育目标。
利用多渠道培养和指导智障儿童建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矫正心理缺陷,发掘他们的潜能,鼓励其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使智障儿童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智育的发展,尽早的适应社会。
三、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本人承担了特殊教育实验课题《新时期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实施对策,如:
(一)运用专门渠道实施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有:
1、开设特殊教育心理健康课。
我校针对智障儿童心理特征,并借鉴普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及《幼儿心理健康手册》,选取并改编了适合弱智儿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心理知识,帮他们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如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设立了“夸我自己行”、“说说你我他”等心理教育课。如在“夸我自己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自我评价等形式介绍、展示、评价自己,从而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激发进取心。
2、开展智障儿童集体心理训练。
针对智障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缺陷,开展集体心理训练。即创造一定的心理训练活动情境,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带学生上街购物,到邮局邮信等,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1、 个别咨询、疏导与矫正智障儿童的心理缺陷。
由于智障儿童个体差异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特别之处,即开展个别教育计划。如,对学习动力不足、行为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树立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对未来生活过于忧虑、有明显心理矛盾的学生进行咨询、了解,并进行疏导,使其排除心理捆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对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查和矫正,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二) 实行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有其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做到各科教学过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如:利用语文课《我选我》、常识课《好朋友》等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害羞和畏惧心理。再如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尊重和激励,以消除心理压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体验成功。
2、活动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是学科课程以外的学生活动领域,是学生活拨地发展自我的场所,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培智学校活动课有班、队活动、兴趣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我校曾召开了班会《自信,成功的基础》、《告别胆小》,队会《体验友情》、《保护自己我能行》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另外,我校还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绿色倡议活动;“非典”时期慰问医务人员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学生既扩大了经历、丰富了知识,又发展了记忆、想象,特别是体验了成功,树立了自信心。
(三)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的心理环境,家庭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心理环境。
1、建设优化的学校心理环境。
如何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这对残疾儿童人格的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所工作的培智学校就是通过美化、布置艺术橱窗、创建艺术长廊、举办书画展、手工作品展等形式优化校园环境的。另外,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学校应通过精心设计,使之富有教育性,鼓励弱智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
其次,要重视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弱智儿童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弱智儿童的心理成长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用良好的师表形象和人格魅力去教育、感染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稳定、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心理环境。
2、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美满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而对于部分智障儿童家庭而言,他们中有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智残的现实,对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要求,使得孩子压力大,造成自卑等心理疾患;还有的家长则有一种负罪感,对孩子过于宠爱,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强、过于任性的不健康心理,作为学校应经常与家长沟通,保持教育的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举办知识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3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创建社会心理环境。
智障儿童和健全人一样,要经历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发挥社会力量,创建社会心理环境十分必要。在实行全纳教育的加拿大,对残疾人的价值观,完全是站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他们对待残疾人就像对待“少数民族”一样,只强调“不同”和需要帮助。我想这样的心理背景才能保证弱智儿童的心理成长。为此,培智学校应向社会宣传弱智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的理解、支持、帮助,消除对智障儿童的偏见。例如,我校在助残日举办的“爱心回报”文艺演出和“六、一”举办的“同一片蓝天下”公益演出活动,通过电视、报纸的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资助。
另一方面,培智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适应社会。例如,我校开展了系列融合教育活动,其中与部队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部队参观,观看军事演习等;与派出所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经常请法制副校长做报告;还与城南小学建立了“手拉手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雏鹰展翅共飞翔”手拉手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同台演出,相互参观,彼此交流,互相勉励,共同进步。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摆脱了孤独的心理隔阂,增强了心理适应社会交往能力,树立了自信,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结论。
在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弱智儿童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认识到了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实验中给予我们的启示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目前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高度的认识,心理学指出:只有人的心理健康得到发展和提高,心理的潜能得到开发时,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发展。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培智学校应非常重视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渠道的。
任何一样教育都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方式,一方面力量,而是多角度,多渠道的,对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一、教育一致,更应该通过教学、咨询、疏导、活动、实践等渠道进行。
3、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
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课题,加之智障儿童心理障碍的复杂性、差异性,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其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矫正智障儿童心理缺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智障儿童最终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