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特定环境下演员的即兴表演外,演员的表演通常从分析剧本开始。分析剧本的方法见仁见智,各有各的习惯。
有些演员,习惯先通读剧本,留下第一印象,然后做出笔记,慢慢进入角色。有的演员,习惯从剧作的主题开始,围绕着如何表达主题去理解人物,再做形象化的处理。还有一些演员,习惯拿到剧本后,就开始读自己的台词,先演一遍,再慢慢琢磨增减。无论是哪一种分析剧本的方法都没有对错,因为其目的,都是演员为了使自己最终能化身为角色,思角色之所想,做角色之所做。这也是如焦菊隐先生在著名的心像理论曾指出的那样:演员在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生活素材的筛选,通过想象的加工,而在演员心中呈现出的未来角色形象的蓝图,就叫“心像”。心中先产生了形象,有了形象,准确性才能有所施展。
分析剧本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文字里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让演员找到形成心像的充分依据。细读,精读,除了要读懂关于自己角色的部分,还要对所有部分都细分析,因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都潜藏在故事的所有细节里。
那么接下来,要切记,要明确,一切的艺术,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需要体验,想象,再加以提炼。在体验生活中,演员要先理解表演艺术的体验,是由内到外、由外向里双向的,外在变化一定是因为事物的内部发生了变化,而内部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外在表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因为人类的情感永远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每一个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心,相当于也有各自不同的外在表现。我们所体验到的内心,无不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感觉到的。因此,在体验生活时,千万不要忽略内外都是同样重要。以此总结出,角色具体的行为动作、表情神态、步履、语言、声音、速度等。
电影演员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该重视生活积累以及拿到角色后的最大可能体验之外,还要重视自己在角色构思中的主观因素作用。因为每一个角色,都会有演员本身对其生活的看法,评价和喜恶,这种主观的分析理解和评价往往决定了一个角色的最终基调。这就是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和设计的来源。根据设计,又可以继而发展把握人物的层次,哪儿强哪儿弱,以求达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使之丰富多彩。人物的构思虽然来自生活,但绝不是生活原型的复制,也不是凭空的臆想。角色的自我和演员的自我,需要达成统一,以达角色的行动发展布局合理设计巧妙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