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用相机开始拍照的学习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悉自己的相机,像熟悉的手机一样。当然也不用每个功能都熟悉,只要知道快门、光圈、焦距、感光度、增减曝光在哪儿调节就好了,常用的按钮不会超过10个。什么叫熟悉?就是不用眼睛看,手也能知道这些按钮在哪儿?如何调节?左还是右,上还是下,前还是后?
如果有受虐倾向的,可以花几百块到一千多买个二手的机械相机,比如尼康FM2,带个标头,从胶片开始。每周拍一个胶卷,把数据记录下来,冲洗出来后对比学习,一个月可以学会,再拿起数码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机械相机从此收藏起来,作为传家宝。如果不想受虐,从数码相机直接开始,看起来简单很多,但是童子功会差些。那么这个基本功练成需要延长到3个月左右。当然还有个方法,可以用一块黑色胶片把显示屏给贴住,不要看回放。图片拍完导到电脑看,仔细想想,照片出来的效果和现场拍摄的场景有什么区别?
不要听那些大师所谓的什么工具都能拍到好照片的观点,那是到了一定层次上的摄影师了,所以他们已经熟练使用各种器材,包括手机,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武林大师,还在乎什么宝剑么?用一把菜刀也可以把花拳绣腿的表演大师砍死。
这个阶段,最重要是不能被相机控制,而是要控制相机。
2,尝试把眼睛想象成相机,不要等拿着相机的时候才想拍照的事。
一束突如其来的光,一个有趣的瞬间,鲜明的色彩对比,一个线条感的构成……等你发现你走在路上,已经不知不觉被这些东西吸引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进入另一个层面了。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训练是,锻炼眼睛看到和相机镜头里看到的区别。比如眼睛看不到玻璃里的反光(画面里有玻璃,反射出烂糟糟的街景),看不到光线的颜色(阴影处偏蓝,白炽灯偏黄),也看不到主体拍摄对象和背景的区分(拍完一个人,发现这个头上长了一根电线杆),眼睛只会对焦在想要拍的主体,而相机则会事无巨细把里面的一切都收纳进来。拍完的照片仔细会看,会发现照片里多了很多眼睛里没看到的东西,不断训练,让眼睛和相机基本一致,这样,还没有举起相机,眼睛已经知道接下来会拍什么东西。
摄影就是一辈子相机镜头和人眼作斗争的过程。欺骗和反欺骗,其乐无穷。
3,多拍和多看。
必须多拍,即使你再有天赋,摄影就是必须多拍,还好现在拍照没有什么成本,就是一个存储硬盘。要看大量的画册和展览,先从摄影史上的大师开始学习,而不是从网联网的“大师”学习,因为这些人基本是是大师们的模仿者,有些甚至是“徒子徒孙”,师法其上才得乎其中,师法他们,犹如穿了衣服洗澡(这比喻似乎不恰当,但是脑海里确实首先蹦出来是这个比喻)。
要了解感兴趣照片背后的故事、背景、创作理念和摄影师的成长经验、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过100本画册之后,再拿起相机,哇咔咔,你会觉得走在路上,到处都是可以拍摄的对象。
“十步之内, 必有好照片”,这是我的名言。如果你做不到,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发现”能力。
4,因为被感动而按下快门。
以上说的更多技术和观察上的训练。等你这些都差不多到了火候的时候(标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拍照没啥了不起,慢慢失去了对拍照的兴趣,或者觉得拍照很难提升了),你可以适当减少按下快门的次数。可以内心问问自己,我拍下的每一张照片,它那一刻感动我的是什么?如果一张照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更无法感动他人。
好的照片是有气质和情感的,沉浸在技术层面的照片距离艺术和好照片的标准很远。如果你拍下照片的那一刻用的是技术,而不是情感,这样的照片,在今天太多了,它的宿命就是放在硬盘里,成为碎片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