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后果
教师心理问题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这种影响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其它影响所难以比拟的,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后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乐观情绪、健全人格的建立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角色接触的广泛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如果教师时常带着情绪工作,把来自家庭、社会、同事、领导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掺杂个人的喜好,对学生进行讽刺、人格侮辱、习惯性谩骂,等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厌恶学习,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如何改善教师心理问题
1、从教师自身角度
教师自己应要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协调,克服影响进取型人格培养的心理负效应。要培养群体归属的自我意识,树立学校群体职业信念。明确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确自已的职责。加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自我调整,注重学习心理理论,以理论指导,促使自己做情绪的主人,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心境。
2、从学校的角度
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3、从社会的角度
要考虑到教师首先是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与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将大有希望。
3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