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兴趣是培养自学学习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兴趣是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自学方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在教学汇总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主、互不相容,也可以相互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反省认知”和不断改进的能力,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归纳为培养三种能力:1、能分析关键字句和符号标记;2、能读懂字意,句意,式意,例题意;3、能用不同颜色笔画出重点和注意事项。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点,同时还能发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自学方法也会有所体会,并进行运用。
2 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师生交流,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形式。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通过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学生可能设计出六种方案:(1)两边相等;(2)两角相等;(3) 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4)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5)中线和高线重合;(6) 两腰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学生还能找出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相应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如代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时。因为它与小学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
2.优化程序,引导主动思考
质疑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作为老师,必须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设计成若干步骤,转变为若干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妥善解决问题。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确实感到困惑的,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使学生既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3.教给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在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从两方面教给思维方法,一是找思考的起点,让学生面对具体的应用题知识从什么地方想起。二是把握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学会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3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一)必要的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指导的多少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基础好的学生不希望老师作太多的提示,这恐怕就是有人常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笨。但对于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或者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必要的指导,却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例如,在“相遇问题”这一教学中给出以下例题:两列汽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去解对有些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因而效果不好,于是,可以尝试首先做大量的“铺垫”工作
首先对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运动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然后在对新的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相对”“同时”“相遇”等)进行适当的解释。这样就可以确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任务顺利进行。也不是说不提示,就进行不下去,只是那样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更高些,当然我们应该注意:教师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而是尽可能去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取知识,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
首先是独立思考阶段。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感受探究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将人类已有经验内化的活动过程。同时,又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外显的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正是以这一活动为中介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适时指导,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其次是讨论交流阶段。待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可以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讨论而讨论,必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讨论各自在自主学习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学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性行为。通过自身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去感受数学是探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第三阶段是成果展示阶段。以投影仪或多媒体,有时还可以发言的形式,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系统展示,通过展示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由课堂表现,我们就可以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把对问题的兴趣、疑惑,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并通过对自己建构问题的反思、稳定、深化其理解。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主体性,学生是待开发的沃土,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需要我们去精心开发、启迪。第四阶段是理性归纳阶段。一个人内心的反思,常常是被别人反思的成果激发的。从讨论交流的那一刻起,反思就每时每刻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认知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多次交替而逐渐发展、完善的。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中形成了主体性,在交流活动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