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初一孩子提高数学学习
一年一度,辞旧迎新,我们送走了一批批初三毕业生,又迎来了初一新生。每一位初一新生都会对初中的各科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强烈的兴趣,那么如何帮助初一孩子提高数学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和做什么题目,总是要先观察,有了充分的思考再下手,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如在教学“平行”这一节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法是阅读前要出示阅读题,比如教学“同类项”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看看书上给出的几个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通过比较,最后分析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3.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数的分类”、“有理数加减法”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4.养成小结的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进行小结,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现在多媒体应用也比较广泛,可以通过投影把学生的小结当堂在实物展示台上予以展示,比较总结的好的和没有总结到位的,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帮助学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本人的做法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使学生做到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做。当学生学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本人认为:“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之所以引导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学生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初一新生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看: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再特别注意听老师讲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二读: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那么,自己错在了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
三做: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参考书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要求是有答案的练习)。数量是3~ 5道题,要求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作图题等)。学生通过不同的题型的练习来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要求掌握的程度,同时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真正存在的知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