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由于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的概念:“实物分配是包含个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 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德国人R·尤尼曼认为“物流学是研究对系统(企业、地区、国家、国际)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
”日本学者林周二对物流的定义比较详细,他认为“物流是包含物质资材的废弃与还原,连接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物流问题不仅停留在学术界,企业界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因此企业界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不过此时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期,降低流通成本的矛盾引人注目,实物分配(PD)的概念更为系统化。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过去的,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PD的概念在日本被译为“物的流通”,日本著名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就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捷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迅速地被广泛使用。实际上,中国许多文献中也是按PD的概念来阐述物流的。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
年提出起(Physical Distribution),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 Distribution的。近20年来,Logistics逐渐取代PD,成为物流科学的代名词。这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厂内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销售物流(即Physical Distribution),可见Logistics的外延更为广泛。
当然,中国还有些学者将Logistics一词译为后勤学,但多数学者仍将其译为物流或物流学。《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已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中对于“物流”的定义为“物流(Logistics):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可以肯定,物流的概念包含以下要点:物流学的研究对象是贯穿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一切物料流以及有关的信息流;研究目的是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控制;物流的作用是将物资由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转移(包含物资的废弃与还原),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并且创造部分形质效果;物流的活动(物流要素)包括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