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产生问题行为并不是毫无原因的,事实上孩子是在利用这些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因此,在面对问题行为时,首先要有判断力和理解力,分析孩子出现这一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说疏导和处理,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想到解决办法。
一、纠正怪动作或怪相
自闭症儿童往往出现一些怪动作和怪相。如,扭曲手指,怪异的跳动,奇特的表情动作等。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患儿用古怪的表现,引起公众的注意;
其二,他们可以从这些怪异的动作中得到某种的刺激或满足。
所以,我们把他们这种古怪稀奇的动作称为“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的特征包括,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如摆手、玩手指、拍手、用脚尖走路、无目的地跑来跑去。用特别的方式对待物品,如重复地触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触、用舌头舔物品等。自闭症孩子出现自我满足行为,是由于他内在的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也带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
自我刺激行为可以分为视觉刺激行为、听觉刺激行为、味觉刺激行为、嗅觉刺激行为四大类。
视觉刺激行为的表现:头部或眼睛的重复、固定动作,如将手及某种物品反复在视觉范围晃动,旋转自己的身体或盯住旋转的物品看。
听觉刺激行为的表现: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开关录音机或电视机;玩弄自己的声音,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发出噪音、无端的笑、尖叫或喊叫等。
味觉刺激行为的表现:将不能吃的东西放在嘴里咀嚼,舔某些东西,如自己的衣服、手指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玩口水等。
嗅觉刺激行为的表现:固执的闻周围的物体,闻手中的物品,闻身边的人等。
自闭症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感觉上存在异常,致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序性。
据研究表明,自闭症孩子出现自我刺激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感觉不敏感的孩子为了增加感官的刺激,
另一种是感觉过度敏感的孩子为了减少感官的刺激。
这种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自然慢慢减弱甚至消失,那是因为随着孩子的发育,行为所达成的感觉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该行为就达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减少了。
家长要想消减自闭症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各种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才可以选择恰当的干预方法。
例如,孩子的哭闹是在引起关注,可以消除他的哭闹行为,并教他学习正确提要求的方式;孩子喜欢捡东西吃是在寻求嘴巴的感官刺激,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满足孩子的感觉刺激,用大家可以接受的行为替换不能接受的行为。
所以,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问题行为的表现和功能,综合考虑,选择消除或替代的方法,帮助孩子做出合适的行为。
处理办法
1.把他们的动作限制在一定的场合和一定的时间内。如在出外、郊游或处于众目瞪瞪之下,应立即加以制止,当他扭曲手指或转动双手时,要轻轻地握住他的手,逐渐地给他一个概念,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即是用一个行动和一个词(或短语),可以提醒制止他。还可以把一些物品叫他提着、拿着。不让他有空闲的双手去做那些奇怪的动作。
2.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让他每天有许多事情可做,用学习、活动充实起来。否则孩子闲下来,就去做那些奇怪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