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6岁的时候,有一个比喻我觉得非常恰当:潮湿的水泥,正是可塑性极强的时期,这个时候父母制定好相应的规则,对于孩子未来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么,6岁之前的孩子,怎么去树立规则呢?
规则一: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怎么样的行为算粗俗的行为呢?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了,都想要一个玩具,别的小朋友先拿到不给你家娃,你家娃就打别人,还嚷嚷着:你不给我我就叫我哥哥打你!像这一类的孩子 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这个时候,爸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应该同理到孩子的情绪:你想玩那个玩具是吗,妈妈知道你非常想要那个!
其次,表达对孩子暴力的行为的不认同:但是,当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可以通过打人这样的行为来得到吗?这个时候可以适当举例来说明。
最后,把该如何做的权利交给孩子:我知道你已经明白这样子去打人的方式是不对的,妈妈很爱你,但是不喜欢这样打人的行为,所以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
这种方式来源于龅牙兔父母课堂的情绪疏导五步曲,相信听过的家长一定还有印象!
在家长平和的引导下,既接纳了情绪,孩子也会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够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越来越能够调整好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心态,变得更为理性!
规则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物权意识是比较淡薄的,往往很难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这个时候,往往孩子看到喜欢的,就会去拿,看到东西再别人手上,就会觉得自己就没有了,进而通过哭闹等行为来获取!
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可以通过过家家这类的小互动来进行,拿出一堆衣服,一起来进行收衣服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好游戏规则:这里有好多衣服,现在我们来进行收衣服大赛,每个人只能收走自己的衣服。在游戏当中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
在孩子对自我与他人有一定区别后,爸爸妈妈在生活当中就可以适当性进行强化:宝贝你看这是你的吗?让孩子独立去判断,并及时肯定孩子!
物权意识的延伸,是自我与他人的区分,更是基本的道德与心态的基础,让孩子更加明确别人的东西不是我的,不能拿,我的东西可以归我支配,如此之大的孩子,也将更加懂得尊重别人!
规则三:哪拿的东西放回哪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弱,与父母小时候对待孩子的物品相关有关,多数孩子玩耍的时候拿着东西乱扔,玩累了就放哪不管,这个时候都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收拾的。
总说孩子还小,不懂得收拾,父母帮着收反而省事一点。但其实,六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我们的自以为和过度宠爱,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面对收拾东西这个事情,我们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同时予以正向积极的赞扬,帮助孩子行为的纠正,树立责任意识!
当孩子需要某些物品时,告诉孩子,你现在使用这些物品,那么待会使用完需要你自己收拾好,这是你使用完的责任,我相信你能够收拾好,因为你一直是个有责任的男子汉!
若孩子事后并没有收拾好,那么带着孩子到东西目前,告诉孩子:这是你刚刚使用过的,现在需要你自己收拾好,如果用完不收拾,那么下一次妈妈将不会让你再次使用!
若孩子及时收拾好,看到之后立即予以赞扬:我发现你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对自己接触过的东西负责,用完就收拾好啦,这一点妈妈特别欣赏!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责任意识。
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规则四:顺序与等待,排队比较快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父母的坚定与榜样非常关键。
对于顺序,让孩子最直接的体验就是排队,在家里的时候,拿出一堆吃的,和孩子一起体验两种方式,一个是排队去拿,一个是抢着去拿,让孩子感受一下,那种方式让我们彼此都更舒服。
遇到喜欢的玩具,两兄弟都想玩的时候,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我知道这个玩具你们两个人都想玩,你们也都有玩这个的权利,关键是这个过程谁先谁后,你们自己商量一下,我会适当给建议,不做决定!
对于提前玩的孩子,能够这么快玩,是因为你们两个都遵守了一前一后的排队顺序,也感谢后面玩的孩子在耐心等待!
总结一下来说,正是我们课程里会交给孩子的一句话:顺序与等待,排队比较快!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既是延迟满足,也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则五:不打断别人说话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
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当孩子出现打断他人说话的行为时,父母可以表达出来被打断后的不满情绪:妈妈刚刚在做事情时被你打断,我觉得不是很开心!
表达情绪是一点,更重要的事让孩子也感受一下被打断的体验,这个可以通过游戏、情景模拟等来实现,让孩子感受到被打断是不开心的事。
等孩子平静下来,也请家长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当时特别想告诉我一些事情,但我们知道这样子直接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你觉得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呢?
把决定权给孩子,鼓励孩子表达,一起制定不打断别人说话的规则!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