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总特征:社会大变革,中国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①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兴起;各国改革变法(商鞅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③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私学兴盛,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诗经》、楚辞开创两大文学流派。
二、唐宋时期(7~13世纪)
总特征:社会革新,中华文明发展繁荣。①政治:唐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标志: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和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等);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②经济:农耕技术成熟并基本定型(曲辕犁);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加强,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并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对外贸易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上贸易繁荣)。③文化:儒学发展成熟,唐代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兴起并发展(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唐诗、宋词各领风骚,书法、绘画成就突出,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
三、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总特征:繁盛与危机并存,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中西对比,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但专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保守。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经济作物普遍种植,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种植;工商业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加强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③文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王阳明心学集大成,早期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总结性、集大成的传统科技仍领先世界,但近代科技滞后;西学东渐开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气息浓厚,小说、戏剧、书画全面繁荣。
四、清朝中后期(1840~1894年)
总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①政治: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条约外交。②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近代企业在中国兴起: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率先出现,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9世纪六七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西化最先在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显现,近代交通通讯业(轮船、铁路、电报)和报刊业起步。③思想:“西学东渐”发展,以“器物”层面为主。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率先“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率先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提出与外国人“商战”。
五、清末(1895~1912年)
总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探索深入到制度层面。①政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先后发动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相继发动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②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呈现新旧交替、中西合璧特征。③思想:“西学东渐”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广泛传播;但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六、民国前期(1912~1927年)
总特征: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近代化转型,民主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政体实现转型;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中共成立及其早期活动,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②经济:工业近代化进入“黄金时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替、中西合璧、民主平等化特征,但仍存在地区不平衡。③思想:“西学东渐”由“器物”层面深入到“思想”层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相继盛行,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七、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总特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①政治: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1954年宪法颁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奠定新中国外交基础;实行“一边倒”政策,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重意识形态向重国家利益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经济:1952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生活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物质匮乏,生活物质统购统销,苏联服饰流行,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③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提出“双百”方针;发展人民教育。
八、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
总特征: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步探索。①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助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经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改革开放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村政府。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国有企业,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③文化:邓小平理论形成;“双百”方针恢复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方针。
九、改革开放深化期(1992年以来)
总特征: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①政治: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依法治国”成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经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重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和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③文化:邓小平理论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双百”方针恢复发展;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