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题】
1. 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2. 关于Na+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Na+泵活动使膜内外Na+、K+呈均匀分布
B.将Na+移出膜外,将K+移入膜内
C.建立势能储备,为某些营养物质吸收创造条件
D.细胞外高Na+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
E.细胞内高K+保证许多细胞代谢反应进行
3.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发生饱和现象的机制是:
A.跨膜浓度梯度降低 B.载体特异性较差
C.跨膜电位梯度降低 D.物质转运能量不足
E.载体转运达极限
4.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出胞
5. 关于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
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内流形成的
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
D.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E.静息电位与膜两侧Na+-K+泵的活动有关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①Na+通过钠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是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Na+经钠泵的转运过程属于主动转运。由于试题给定的条件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转运过程”,因此答案为B而不是C。②单纯扩散为大多数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出胞和入胞为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2.【答案】A。解析:①Na+泵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也称Na+,K+-ATP酶,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移人细胞内(B对)。由于Na+泵的活动,可使细胞内的K+约为细胞外液的30倍,而细胞外液的Na+约为胞质内的10倍,因此并不是使细胞膜内外Na+、K+呈均匀分布(A错)。②Na+泵建立的Na+跨膜浓度梯度,为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吸收建立势能储备,提供驱动力。③Na+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外高Na+,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④Na+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就需要高K+环境。
3.【答案】E。解析: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易发生饱和现象,是由于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当被转运的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底物的扩散速度便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E)。
4.【答案】E。解析:①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是ACh,神经末梢对ACh的释放是以囊泡为单位,以出胞形式倾囊而出的。②AB-CD均属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是CO2、NH3等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是指物质跨膜转运时需要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主动转运是指物质跨膜转运时需各种“泵”(如钠泵、钙泵等)的参与。
5.【答案】B。解析: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生理学上常将这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②静息电位是细胞膜两侧离子跨膜扩散所致,而不是K+内流形成的,因为静息状态下,各种离子的净内流或净外流为0(B错)。③静息状态下离子的跨膜扩散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Na+-K+泵的活动形成的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二是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约是Na+的10~100倍。
1. 静息电位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2.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A.Na+ B.K+
C.Cl- D.Ca2+
E.Mg2+
3. 细胞静息电位为-90mV,当其受到刺激后变为-100mV时的膜电位变化称为:
A.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去极化
4. 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正确的是:
A.呈单向传导 B.呈双向传导
C.呈衰减性传导 D.电位幅度越大,传导越远
E.刺激越强,传导越远
5. 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
A.为零 B.小于正常
C.大于正常 D.无限大
E.正常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①由于静息电位是细胞膜两侧离子跨膜扩散的结果,因此膜对哪一种离子的通透性越高,则该离子的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影响就越大。事实上,在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约是Na+的10~100倍,因此静息电位非常接近K+的平衡电位。②锋电位属于动作电位范畴,超射是指动作电位中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2.【答案】B。
3.【答案】C。解析:极化是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超极化是指细胞膜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如本例膜电位从-90mV→-l00mV)。去极化是指细胞膜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反极化是指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复极化是指细胞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4.【答案】B。
5.【答案】A。解析:①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需要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的过程。处于绝对不应期的细胞,阈值无限大,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表明细胞已失去兴奋性,此时兴奋性为零。②可兴奋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是超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的是相对不应期和低常期,各种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不可能无限大。
1. 下列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单向传递 B.化学传递
C.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的影响
E.神经兴奋后肌肉不一定收缩
2.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Na+ B.IP3
C.DG D.Mg2+
E.Ca2+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清(白)蛋白
E.γ-球蛋白
4. 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 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5.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部位是:
A.肝 B.肾
C.脾 D.骨髓
E.血液
【参考答案】
1.【答案】E。解析: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包括:①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由前一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向下一级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或由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向肌或其他效应器传递,而不能作相反方向的传递;②化学传递:突触传递过程需化学性递质完成;③时间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或神经效应器接头,一般最少需0.5~1ms,比相同距离的神经纤维传递所需时间长得多;④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⑤在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所引起的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需要量的3~4倍,因此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1对1的,即运动纤维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引起肌肉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这一点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明显不同。E错,答案为E。
2.【答案】E。解析: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Ca2+
3.【答案】D。解析: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中,清(白)蛋白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渗透压的75%~85%来源于清(白)蛋白。球蛋白由于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小。
4.【答案】E。解析: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及维生素B12.其中,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l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5.【答案】B。解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0)主要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产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类似的:血小板生成素(TP0)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
1. 下列凝血因子中,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的是:
A.Ⅶ B.Ⅹ
C.Ⅷ D.Ⅸ
E.Ⅱ
2.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Ⅹ因子被激活
3. 决定红细胞血型的物质是:
A.红细胞膜特异性凝集原 B.红细胞膜特异性受体
C.红细胞膜特异性凝集素 D.血浆特异性凝集原
E.血浆特异性凝集素
4. 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A2B型
5. 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凝血因子Ⅰ、Ⅶ、Ⅸ、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因此称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Ⅷ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2.【答案】A。解析:①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血管受损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即F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A)。②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而启动的凝血过程(C)。第Ⅹ因子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激活因子(如下图)。凝血酶形成为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血小板第3因子是血小板膜的磷脂成分之一,是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因子。
3.【答案】A。解析:①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A)。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②凝集素是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为γ-球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4.【答案】A。解析:①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本质是抗原,血清中凝集素的本质是抗体。根据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可发生红细胞凝集的原理,一个人的血液中,不可能在红细胞膜上出现相应的凝集原,同时在血清中出现相应凝集素。若不区分A1、A2亚型,则A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A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A)。②B型血的血清中存在抗A凝集素。AB型血的血清中既不含抗A凝集素,也不含抗B凝集素。O型血的血清中既含有抗A凝集素,也含有抗B凝集素。A2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1凝集素。
5.【答案】B。解析:①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红细胞血次侧。凝集原的本质是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凝集素的本质是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正常机供血者体红细胞为了避免发生抗原-抗体凝集反应,不可能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同时存在。②已知供血者为A血清型,若受血者为AB型,则将供血者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与受血者的血清(无抗A和抗B凝集素)混合,主侧不会发生凝集反应;若将受血者的红细胞(膜上含A、B凝集原)与供血者的血清(含抗B凝集素)混合,次侧会发生凝集反应,符合题意,故受血者血型为AB型。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导其他血型的交叉配血结果,灵活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