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学习
从无到有
学钢琴,或者学乐器,或者学什么其他看起来需要长时间下苦功夫的学问或者本事,的第一动力往往是兴趣。
四岁的时候,我被偶然听到的一曲《致爱丽丝》所吸引,拉着父母要去学琴。但是没上两节课就发现学钢琴似乎全然不是想象中那么回事——老师只是单调地规范我的坐姿,要求我做好手型,调整好手腕的高度和松紧。而关于演奏,两个星期两节课,只学了全音符、全休止还有中央C一个音符。这似乎和我当时印象中的什么行云流水阳春白雪相差甚远,于是我当时选择了放弃。
大概过了半年,阴差阳错,我又提出想学琴。这次,换了一个更加温柔、耐心的女老师,我也算是坚持下来了。大概一个月吧,基本的音符时值、高低音谱号读谱也"一知半解"了,能够认清的那几个音符也足以组成像《小星星》、《麦克唐纳的鸭子》这一类的曲子了(其实在这个阶段,有《汤普森》两套俗称"小汤"、"大汤"的启蒙音乐教材,初学者必备,也是国内绝大数老师、琴童的不二之选)。渐渐地,我对于学琴有了一点点成就感,进而也有了前进的动力。缠着父母买了一台钢琴之后,更是"骑虎难下",于公于私都没有了放弃的退路。
由解决困惑到"突飞猛进"
有时候和一些玩音乐的朋友相互交流,大家都觉得学乐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苦行。诚然,在学习的早期,初学者的成就不多,自身功力也不足,练习又苦又累,指法、音阶一类的练习枯燥无味,尤其是一般人天生欠灵活的左手以及无名指、小指的灵活度练习更为漫长痛苦。初学者也自然容易缺少动力。(然而良好的基本功是挑战有难度的作品的必须条件)但是当ta能够有能力演奏出一定难度的作品,并且对其中的演奏技巧、情感以及段落处理能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甚至是有一些独到的改编和创意,或许情况就会开始改观。也就是俗话说的:找到feel了。
不过,力不到不为才。台上三分钟,真的是需要台下十年之功的。
学琴一年多,我考了国内的三级。这个时候的演奏,更多的是各种简单演奏技巧的组合,不需要加过多主观的处理,单单是不同长短音符的组合,就能拼凑成一段看起来很完整、很生动甚至很有"韵味"的旋律。
我观察到,很多初学的琴童身上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包括当时的我,演奏有型而无神,总体演奏技术尚可,但是技术细节处理的往往不到位,情感、段落处理更是往往被忽略。不过这也不能归咎于琴童或者老师——我们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俗语为例,对于"吟诗"甚至"写诗",其中实际上包含了对读者广泛读诗、深层研诗的要求——旁征博引,通过平时多读诗、广泛接触各种素材、修辞、词句,对名家诗句有着深刻的剖析理解,厚积而薄发,进而将其中的情感、句式、文法、词措、借代等等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合理重组,照葫芦画瓢,吟出来的自然就是一首像模像样的诗。
学钢琴亦同此理,初学者在拥有一定演奏技巧之后,往往会碰上学琴路上的第一个门槛。我发现许多学了一年半载的初学者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困惑。这个门槛是无形的,也并不取决于初学者演奏水平的高低,却是很多人考完五级六级就从此放弃的直接原因:缺少动力、缺少乐趣。而动力或者说乐趣的来源就是演奏者能够在练习、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有所裨益,至少有所感悟和思考。
借用回刚才从读诗到吟诗写诗的例子,其在钢琴学习上的反映便是:在这个阶段,初学者拥有了一定的演奏水平,却不能够通过自己的音乐演奏和自己对话,和作曲者对话,和其他演奏者对话,和听众对话,空有其筋骨而无血肉精神,加之日常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自然渐渐丧失了对学琴的热情。而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我认为便是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这一阶段,正是努力提高自己演奏技巧水平、多接触低难度的经典作品、树立音乐素养的黄金时期。只好劝自己,不需扬鞭自奋蹄,多练再多练,坚持再坚持,接触了足够多的作品,见识、体验了足够多的演奏技法、情感处理和整体段落布局,自然就会有兴趣去接触更多、了解更多。
插一句话,这个阶段,练习指法推荐哈农的练习曲,技巧方面推荐车尔尼的练习曲。不建议过早接触太多流行音乐,也不建议过度追求演奏速度和难度。接触古典音乐除了可以尝试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邦等人的作品,巴赫作为复调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泰斗,练习他的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贺绿汀等一些中国音乐家的作品也是可以尝试的。
步入正轨
学音乐,有了足够的技术和修养,尝到甜头,有了一定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音乐,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应该大概是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考了国内七级。那段时间是最苦的,因为七级相较于三级,对于纯粹的演奏技法的难度要求高了许多,对于基本功的练习量的需求也是相当可观的。于是在考前的那个暑假,我几乎是被逼着练琴的,每天至少两三小时的练习,甚者可以达到六七个小时,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时间被指法练习、大小调音阶、三度琶音、减七琶音、半音阶、颤音、震音、三度音阶、六度音阶等等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所统治(详见《哈农》)。那个时候,我一般不会主动去练琴,如果父母要求我练琴,我也是极不情愿的。
煎熬了两个月,算是把七级考过了。不过很奇怪,考完之后,我并没有抛下钢琴,甚至没有了之前备考时的抗拒,反倒是会偶尔主动地弹弹琴,尝试一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偏流行风格的曲子。
当然,那个时候学校里学琴的人并不多。当着全班人弹个一首两首看起来有些难度又比较好听的曲子,来自同学和老师的赞许也是我继续练琴的一大动力。
柳暗花明又一村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提出希望我尝试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业余最高演奏级考试(俗称英皇八)。而英皇考试有别于国内考试之处有二:一则是在演奏考试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等级的音乐理论考试(如演奏八级需要至少乐理五级才可以报名);二则其演奏考试除了指定曲目的演奏,还有视奏、辩音等比较灵活,比较需要实际音乐素养的内容。
乐理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也是十分新奇的。如果说在此之前的钢琴学习是阳春白雪、行云流水,那么如果从乐理的角度来看音乐,则全然是量化的、数字化的。不同级数的和弦,相差特定音程的调式的组合,辅以节奏型的组合,就是一段动听的旋律,而旋律的组合又是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备考英皇,以及考完英皇以后,可能我也算是度过了所谓的"瓶颈"期。自以为,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对于一些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开始有了一些真正的、浅层的理解。
其实写到这里,我认为文章里的一些表述已经超过了一些读者所能理解涉猎的范畴了——我指的并不是之前罗列的那些音乐术语,而是钢琴演奏时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及其技术处理,还有这些理解和处理背后的原理。
当然这会是个很宏大的命题,我也无德无能进行一一细数盘点,这篇文章里权且举出一两个例子加以浅层的说明。
之前说如果用乐理的角度理解音乐,无非是长短高低强弱音符的不同组合。但是实际演奏起来,若要考虑到感情处理,还是暂且忘却你所学过的所有乐理知识——用演奏者最本真的心灵去触碰音乐彼岸的灵动和忧愁。从技术角度来看,我的第一反应所能想到的应当是旋律的强弱、速度变化处理和手腕的细微调整、触键深浅锐度等等。而这些细节不建议去刻意学习借鉴,个人认为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处理应当源于演奏者自身广泛接触不同作品,水到渠成而出的一种个人音乐素养和积淀。例如烘托某种上升趋势的情感时,旋律部分的连续单音会不自觉地加快、渐强以表示向上的情感、旋律走向;弹三声部曲时手腕会不自觉的摆的更低以适应第一、第二声部不同的强弱出现需求……
好吧,这些东西多写却也无益,本就应当是由演奏者自己去体会的艺术技巧。
可以说我多愁善感,我确曾经在演奏的过程中,催得自己潸然泪下。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表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现在回头看,我更能笃定地说,每一次投入了真心的演奏都是一个艺术作品,和那些美轮美奂的绘画作品无异,都是不可复制的。
回归问题
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我练琴练基本功甚至是弹一些经典作品的时候为什么从不带谱子?我说,音阶琶音,那十来二十首练习曲、几首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品片段,练琴这么多年,应当早就刻在我的脑海中、溶在我的意识里了,想忘也忘不掉了。而且实在觉得无物可弹的时候,还是可以现编的嘛……
钢琴,能自学成功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从无到有的阶段,正是演奏者手法、坐姿"塑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演奏习惯的重要时期。那么这个时候,一个老师的角色就显得比较必要了,ta能够量身定制地纠正初学者的坏习惯,规范初学者的演奏技法,引导初学者进行科学有计划的指法、练习曲练习。而这些恰恰是自学者依靠自身摸索或是网上搜集到的经验所很难做到的——从不会有人把所有的演奏技法规范、指法练习推荐书目编写在任何一本书籍或者资料之中。我接触过的一些自学者,或道听途说地买了一些如《哈农》、《599》一类的练习曲,却因为"太难"而无从下手,进而放弃基本功;或者直接忽略指法、练习曲,只在网上找流行曲谱,强行不分段落地反复练习,最后弹出来的多半是有形而无神,甚至根本就不熟练、左右手都不协调的曲子。
不过还有两句古话:尽信师不如无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假以时日,一般的钢琴老师都能予学生以良好规范的演奏技法和习惯,这都只不过是钢琴演奏这个"形"以下之物,是"器"。若在一个人的学琴路上,老师能够成为一种陪伴,成为一个良好的导师,能够有意识地诱导ta去接触一些经典作品、对于一些演奏技法、处理技巧音乐情感甚至是音乐家故事、音乐家思想能够进行一些引导点拨和交流,引导学琴者去触碰一些演奏之上的"道"的东西。良师益友,那必定是这位学琴者莫大的幸运。但是很可惜,碰上这样素养高又对人缘的老师,真的要靠运气和缘分。
我身边弹钢琴的一众朋友,"自学成才"者不是没有,但是"自学起步"者还真的罕有。有音乐基础,乐感好,乐于多接触音乐作品的人,可以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乐感和触觉辅以一定的训练方法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但我还真的从未碰到过哪位值得尊敬的钢琴手是无师而自学基本功的——其实学基本功也不一定专门要去琴行找钢琴老师,最基本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体系,找一位练习钢琴多年,演奏水平高的朋友,他自身也必掌握着成体系的基本功练习方法——身边的一位朋友便是如此,他的打击乐造诣极高,后来找了一位钢琴学得颇有境界的朋友教他钢琴,很快(一两个月)也便学得有模有样了。
当然我在备考英皇的时候,也听说过一些所谓"专家"的课程,一对一教学费用竟高达500元/40分钟。至于具体教学效果我也不得而知,也不好多做论述。一般的家庭在孩子学习钢琴的启蒙阶段,大可不必追求"专家"、"高级教师"的课程。因为我私以为,对于初学者,普通的钢琴老师老师用《汤普森》、《哈农》、《拜厄》、《599》、《巴赫》,所谓高价"专家",可能也不过大同小异。
关于学琴的费用问题,最近两天在写这篇文章,我也特意和几个学书法、绘画和其他乐器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书法绘画之类可能不需要像学乐器一样购买一件昂贵、笨重的乐器,也不需要对乐器进行日常保养维护。但是学习艺术这个行当,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书法,只要选择了从师,常年累月的学习必然带来一比价格不菲的课程费用支出。这也是做家长的所需要考虑权衡的问题。
至于学音乐的益处,我就不细数了,留给各位有志于学钢琴的爱好者们自行探索。可以肯定的说,学钢琴绝非仅仅是某些人所宣传的"发展左脑"、"有益智力"。以我的经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学音乐,从调节个人情绪到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是日常的工作学习,皆有裨益,它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更是树人的艺术。
所以,论钢琴能否自学,要取决于您的目标。
若只是希望孩子练几个曲子,在常人面前炫耀一番,大可以让他先学习识谱,然后找曲谱自己练习。以一般人的悟性,这也不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果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将来的一种情感寄托,甚至成为他一生的财富和伴侣,找个老师吧,逼他坚持吧。相信他长大之后,会感谢父母当年对他在练琴时的严格要求和监督,在他欲放弃练习钢琴时的劝导和开解,更会感谢音乐赋予了他那么多常人所没有、甚至难以理解的心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