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应对策略
针对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寻找出做好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对策。
采用最优维修方案 工程机械维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维修方案的不合理,为了改变这些问题,在维修的过程中,采用以下策略会收到良好效果。把传统的普通的维修方式分类为事后、故障性维修和定期的预防性检修改为事后维修和状态监测维修。优点在于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也更经济。事后维修的维修技术简单,不复杂,设备损害再维修,只是恢复工程机械原有性能的手段;定期维修是指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方法,规定保养项目,把更长时间的定期工作划入修理的范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是不经济的。因为如果保修周期与机械实际状况不相一致时,直接影响了机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状态监测维修是通过预防检查的技术手段来确定保养和修理。只有当状态监测表明有必要时才允许进行维修,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技术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不会有漏保漏修的现象出现。执行状态监测维修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设备维护管理方案。推行状态监测维修制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企业重视,组织落实;②配置仪器,建立管理档案制度;③加强人员培训。只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并接受状态监测维修,才能提高设备运转率,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2 常见的工程机械维修管理解析
使用过度,保养不及时
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工程机械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行业,对机械的使用也比较频繁。短期的效益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促使一些机械处在“亚健康”的工作状态。通常情况下,工程机械都在高复杂和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运作,因此,其相应的保养维修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许多企业和施工队的保养和维修施工机械的认识水平是不足够的,保养和维护问题总有被忽视。
重视维修却疏于改造
在许多维修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机械进行维修,而没有同时追求对机械的创新和改进,这样的维修过程制度使得工程机械的使用效果日趋下降,逐渐出现许多新问题,导致施工效率越来越低。
维修硬件设施较差
由于使用过程中现场条件的影响,在对工程机械进行维修时往往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维修的。这样使得在对零件的拆装过程都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容易造成丢失和不必要的损坏,而且容易影响零件的清洁,进而影响零件的工作效果和对工程机械的维修效果。
配件的供应时效性不佳
工程机械的配套设备往往种类繁多,会有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型号。又由于工程机械的使用地点一般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导致零配件的配设在工程机械维修的过程中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多数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会使得工程机械的维修过程无法实现高效性。
3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的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管理人员除了熟悉备件手册外,还应弄清每台设备的系列和型号等。在订购备件时向供应商提供所要定购的零件号,这样才能保证备件供应的准确性。同一种型号设备,由于出厂时期不同,其产品上所配用的零部件也会不同,管理人员还需注意备件通用性、互换性。
2.建立健全设备备件档案
各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将所有设备的资料统一建档并作好备份工作,通过档案可了解设备原始资料、供应商信息、使用维修情况等。防止设备使用几年后,因为设备管理人员的变动及操作人员的更换使设备需要维修和购买备件时找不到依据资料。
3.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高低,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针对性。对机械的日常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不但要包含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而且要包含日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的记录。以便分析、判断机械故障,及时而准确地消除故障隐患。
4.建立严格的设备操作和保养维修制度
工地普遍存在重用轻修的现象,设备常常超负荷运行,机械故障相应增多。设备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操作、保养、维修和备件库存。引进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维修机制。“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以确定设备故障预防性维修工作,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对设备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设备故障的后果。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经验表明,严重机械故障往往是由一些较小的故障引发的。要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的一种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