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书法自学成才非常不易。找一个好的老师,他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避免你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的。可以说每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可以开出一串老师的名单,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之难在于它不仅是一门技艺,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同时它还兼具“未有终极”的修为性。因此,书法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书写,它要求书写有法,法中有变,通过笔墨线条的不同转换来传达出书法家的精神人格。
单从书法的技能层面而言,上下几千年形成的篆隶真行草的传统经典碑帖,就够一个人揣摩浏览一辈子了。倘使要学宗一家,兼及多体,在笔法、章法、墨法上心慕手追,墨守迹象,逐迹究源,那要耗费掉多少精力和时间,更遑论发展创新、自成一体了。找到好的老师,就好像在茫茫的“书海”里有了导航图,因此说拜师学艺是书法快速成才的捷径。
书圣王羲之的成功就是一个拜师学艺的经典案例。王羲之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可以说与当时他们琅琊王氏家族为书法世家息息有关。
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旷,是宰相王导的弟弟,皆善书。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王廙的书法成就最高。据说王羲之小时候读父亲《笔论》,又跟叔叔王廙习书,七岁即有善书之名。年纪稍长,便由母亲带着四处走亲访友,拜师学艺。为了让孩子学好书法,有点像今天的妈妈们带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
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书法时,王母就在旁边陪着听“高山坠石”,看“万岁枯藤”。据传卫夫人在教王羲之书法时,曾以“草圣”张芝在练书法时把池塘的水都染黑了为例,鼓励王羲之刻苦练字,后来王羲之也将自家门前池塘的水洗黑了。
王羲之从小接受长辈书法家和卫夫人和王廙两位书法名家作为启蒙老师,加上悟性极佳和勤奋刻苦,王羲之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作为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更是深得父亲王羲之的亲传,最终取得比肩父亲的成就,被后世称为“二王”。后来王氏家族的王珣、王僧虔、智永禅师皆为书法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及其后代的书法有着十足的分量,师传力量可见一斑。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书法家 = 勤奋+方法+文化+天赋
酷爱勤奋决定进步速度
书法被称为“寂寞之道”,立志于书法者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依靠勤奋努力,在如醉如狂的追求中天赋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进入到创造的境界之中。
王献之练习书法,将家中十八口大缸水用尽。智永为练习书法, 发誓“书不成,不下楼”,写秃了的笔日积月累装满了整整十筐挖了个深坑砌上坟冢,起名“退笔冢”。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文化天赋决定书法的高度
书法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文化大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必须是文化大家。有天赋才情,肯努力同时也知道向老师学习,但如果没有综合文化素养的滋养,书法艺术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字是手写出来的,手是听脑指挥的,运行在纸上的笔迹,流淌的是书者文化的液汁。
现在社会上练字的人很多,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字,就是入不了书法行当,为什么?就是方法不对,跑偏了。因此说学习书法,我们拜古代名帖学习古人的同时,在我们的身边也尽可能多拜书法老师指点自己,当然能找到主流的名师,毕竟名师出高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