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为何会出现心理不健康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教师为何会出现心理不健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工作压力过大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压力
从宏观上来说,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从微观上来说,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每个家庭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很高,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方法,只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教师身上。但是,各方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不太一致,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减负,而大部分家长却要求加负。这种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以及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经常会让教师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首先是各界对教师的过多过高的期望:教师应该负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具有在教室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应该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使学校保持比较高的升学率;教师应该配合家庭和社区教育好学生,即使在节假日也要和学生保持联系……这些看起来似乎简单的要求,实际上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其次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培养学生不像制造产品,可以由制造者直接控制,培养人是一种间接的过程,要经过个体的内化,而个体又千差万别,因素也涉及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是家长和社会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原因全部推到教师身上。一旦偶尔出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学校暴力、家庭暴力或社会暴力情况,社会、政府、家庭、媒体等就会对教育部门和教师施加压力,而缺乏综合客观分析的态度。
2.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造成教师的压力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理想,而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现实的实际需要,那么教师就很难适应教育改革。海尔恩等人1990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以色列的学校进行教材更新,数量增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压力也因此加剧。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从课程、教学到教师教育、职业要求、人事制度等全面的改革,也对教师造成了巨大的职业压力。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等。有调查表明,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改革的内容、形式和步伐都对他们构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农村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外出听课及评优评先的机会相对较少,自身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形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行与教师的压力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的表现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还取决于不可控制的其他因素,因此许多教师经常会感觉到自己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良行为、厌学逃学、成绩差、对抗教师等等,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村学生的基础较低,又受农村落后观念、陈旧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难度就更大。而学校经常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这经常使他们产生厌倦感、不可控制感,感到有压力。有人指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恶化密切相关。
另外,农村教师课务负担相对较重,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少有成就感;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之间不均衡;工作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太一致;付出的努力未能得到所期待的效果;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对能否信任工作产生怀疑;工作头绪太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想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却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所教的内容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却不知怎么改进;身体不适,难以适应紧张而快节奏的工作等等,都会形成教师的心理问题。
(二)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相比而言, 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不说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经济收入相差甚远,就单与城区及发达地区的教师的收入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的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这样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没钱买房子,没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和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都很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工作氛围不佳
众所周知,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学校氛围中的教师,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可见,学校氛围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
学校事故和人身安全问题是教师最为担心和害怕的事情之一。首先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有的是学校的硬件原因,有的是学校管理原因,有的是学生自身原因——心理或行为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会给教师的精神和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有的甚至还要面临处分、转岗或下岗的危险。不仅如此,农村经常有些素质不高的学生家长乱用或滥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甚至无事生非,扰乱和干扰教师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对教师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社会舆论导向偏差,公众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教师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对教育或教师中的极少数不良事件,如体罚学生、有偿家教、接受礼物、学生自杀等进行集中炒作,狂轰滥炸,似乎事件涉及的教师什么都不是,不懂教育教学炒懂学生心理、不懂法律法规、见利忘义、贪图钱财等等,而不具体分析造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这严重影响和歪曲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公众对教师教育教学功能的期望过高,似乎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道德品行滑波都是教师的责任,没有看到教师难以控制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四)与他人比较而失衡
关于与他人比较而失衡方面,教师中的表现可以分两在类,一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教师大都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且不说与外资企业的职员比较,就是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很大,造成了一种失衡或者职业的不稳定性。二是教师队伍内部人员之间的比较所造成的失衡。
(五)为子女成长而烦恼
关于子女的成长而带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感到对子女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因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觉得内疚;在教育方面,想送子女到城区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但囊中羞涩;常常感到教育自己的孩子比教育别人的孩子更难,有一种无奈感;感到难以与子女沟通;看到孩子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结果却不能如人所愿。
此外,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身体状况不佳,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龄阶段等因素,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2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会造成哪些危害
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也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各位同仁们,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理性地来面对每一个问题,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利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养成良好的规律和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理智的处理好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3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