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的核心,也是这三个词】。
1.道法自然,同样,书法自然。能合乎自然,掌握原理和规律,才叫合乎“道”(如力学规律,最佳切入角,各种平衡术,自然意像感和拟物感等,以及章法秩序等;又如,同等情况,写法以能少一个动作,就少一个动作为佳,因为,自然,必是删繁就简,水到渠成为上佳。但有人写欧勾,拆成两笔去写,我只能叹一声,唉~)
自然嘛,狭义一点,就是找最合理,最顺当,不造作的办法。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
例如,高质量的折角,其实写法相当简单,并不需要复杂的顿提,因这并不是最科学的方法,而是寻找最佳的切入角,否则一辈子也写不清楚,老偏轨,老不像!
当然,就折角而言,具体内涵和变化很丰富(但有规律),写法也不能绝对化啦。因为大家个性不同,审美取向和处理方法也不同。
说实在的,我看到身边很多人,写了将近一辈子,可能都领悟不到甚至一个笔画的规律和窍门。
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有一些笔法,叫做“楞侧”、“裹锋”、“束笔”、“俯/仰笔”、“策-勒”、“拉杆”、“涡笔”、“摩轮簇心”、“一横三转”、“一波三折”、“一勾三努”等,所以,学很久也没进步,就是缺少规律总结,缺少古典书论学习(当然,有些书法的要害,古人也秘而不宣,说的很隐晦,自己若不仔细琢磨,是没法搞明白的,或者,有些书论,真伪莫辨认。总之,除了读古人书论,还得靠自己探索),又缺少那种爱折腾、爱试错、爱比较的精神,没有用刻意学习、刻意尝试、刻意观察、刻意思考的方法,来对比、来固化、来自我修正,而陷入误区泥潭出不来。如果只是一味写,一味重复错误,有啥用?总之,就是找不到规律。规律嘛,就是科学!!
随便和自然的境界,相距一条长征的路,两万五千里。
我坚定反对很多人说书法是纯感性的艺术!
如果书法是感性的,那为什么大书法家写出来一是一,二是二,章法总是合理,字法总是和谐?——这背后,是他们掌握了很多理性的准绳和规律(视之不见,察之弥彰),最后内化并固化下来。不懂的人,往往以为书法家是随意出笔的。
其实,大书法家每一笔的角度,都考究,每一个角度,皆有来由。
——当你看中秋贴、自叙帖、祭侄稿之类貌似无序、歪歪扭扭的帖,如果看不出一组又一组的平行线,那么,你还不懂书法的基本规律!!
当然,细说起来,每个笔画,都得多年积累领悟和淬炼磨合,不能一句话解释到位,毕竟书法是实践出来的(这是从懂得规律,通往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化过程)。
不过,也有悟性高的人,一句话就能点通。掌握规律,可以举一反三。
小结一下:所谓窍门,就是理性的科学原则。
2.能合于自然,进而能自由驾驭(如左右开弓,正侧兼用,刚柔并济,焦淡辉映,奇正相生相合,动静相连相寓等等)。
既然是矛盾,就涉及到度的问题,所以,就有法度之说{本人最近大量研究发现,章法中有几根准绳,是书法家永远绷着的几根弦,像铁律一样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宏观章法是无情的法则,决定微观的字法,犹如铁则…}。
我说的自由,不是随便,而是遵循规则和规律(首先,书法家的意识要到。但很多人其实意识没到)之下的和而不同——有统一性之下的穷尽变化。懂规律,掌握规律者,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江湖体那样不是随便来,也不是状如算子那样统一而拘泥,而是深谙规律下的胸有成竹与变化万千——简单说,懂得理性而懂变化,是书法家的基本底蕴(但不是一切)。
艺术:和(秩序/和谐)而不同(变化/意趣)。
书法嘛,就是一个矛盾体,有矛盾,才有艺术,书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非常精微,比如中小楷,差一毫米,就会有巨大的姿态差异,力度大一点点,也会差异,用折还是用转,角度是平是斜,都会产生差异,因此,能自由驾驭,已很不容易,而能成熟沉淀成为自我风格,则更不容易!没有数十年折腾悟道,几乎不可能。这些,是微妙而矛盾的艺术原则。
3.能自由驾驭,进而书法能抒怀达意,于是,自我生焉,随心造意,自我风格始成。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真正自由的,也一定是真正独立的!所以,有钟王颜柳虞褚苏米黄蔡杨张赵文等鲜明而各殊的个人特质。如果呢,随便折腾,某些人可能感觉自己写的很炫很酷,但其实,很多人都跟你一样,因为,没有成熟而独特的书法体系,貌似个性,但其实并没个性的,无识别度(书以表意,到了这个自由境界之后,书法才能得于心,应于手,风格彰显)。
这些,是感性的情感原则!
三重境界,循序渐进,从不能到能。
话说回来,泱泱中华,悠悠历史,又有几人能留剩在历史的筛子之上?穿越三重境界,又有几人?
既然谈真谛这个词,咱们当然得“哲学点”、“抽象点”、有逻辑点地回答回答哈!算掰吧!
看得懂的,点个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