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能为他人营造出的非现实距离到底有多远?没人能说清这个距离,哪怕是让体验到那种非真实距离感的本尊来描述,他最终或许也只能够用“神奇”二个字来概括。
一旦陷入了催眠,对方会产生一种现实脱离感,这种感觉更像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距离感。他的身体在咨询室中,而他的潜意识已经带领着他去探寻万里之外的海岛,他可能正处于夏威夷,手中捧着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听着杯中的冰块随着手臂的移动而相碰产生的细微声音,他甚至可以感受到海风吹拂过他的全身,裸露的皮肤还能感受到一阵阵热气。

想要具备通过催眠使他人进入这种现实脱离感的技术,有二个挑战你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1.催眠对象给你的负反馈 2.催眠对象想通过打败你而证明自己的某些能力。
催眠师可能遇到的挑战之一是个案会把是否能够进入催眠的责任放到催眠师身上,这类个案在体验了催眠之后会反馈给咨询师:“刚才一点都没有进入催眠的状态,我体验的感觉非常差。”
而催眠师得到这样的个案反馈后会很受挫败,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引发一系列的负性自我对话,所以咨询师需要学会在催眠之前,先去确认你的催眠对象是否具备想要体验催眠的意愿。
举个例子:催眠师就像是百货商场的经理,他可以带领顾客,去商场各个展位去查看是否有客户想要购买的商品,而这个前提是客户的确有商品购买的意向。

这会让商场经理瞬间觉得无地自容,认为责任在自己,是自己没有能力招待好客户,而实际上是客户本就没打算在你这购买物品,他只是想进去逛一逛,顺便看看你的服务是什么样的。
第二种挑战是个案就是抱着想要打败咨询师的目的过来的,将咨询师的催眠作为自己意志力的一种测试,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力够坚定,不论催眠师手段多高明,自己都不为所动,不会进入到催眠状态中。
针对于以上两种类型,我们统一把他们看成是对催眠有阻抗的个案。
那么对于这些有阻抗的催眠对象,是否催眠师只能偃旗息鼓,乖乖认栽呢?催眠实际上是一种能动的无意识学习状态,它是由对方自己所触发的,而并非由催眠师发起。如果对方并不想进入催眠状态,你将无计可施,除非你能很好的掌握间接暗示,即非直接给予指令的催眠技术。
间接暗示这项催眠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在阻抗型的个案身上,艾瑞克森曾在示范他的催眠时遇到了这样阻抗型的挑战者,但是他并没有将其点穿,而是将其他几名催眠合作者引导成一个圈坐下,而将这名阻抗型的个案安排在了圆圈的中心。

那位阻抗型的催眠对象被催眠的氛围所影响了,他很快就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个时候艾瑞克森观察到了他的某种固定思维的松动。这种固定思维的松动产生于,当他那么近距离的看到身边的人都出现了艾瑞克森所说的催眠反应,没有刻意表演的痕迹后,他也逐渐被带动了。
心理定势的松动会伴随着新的情绪感受生成,例如:惊奇、震惊,而这样的情绪感受正好被艾瑞克森所捕捉并把握住,瞬间也将这位阻抗型的催眠对象带入了催眠状态中。
艾瑞克森的这一示例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催眠是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他没有针对阻抗型的体验者去进行说教或催眠知识的讲解,而是用了间接暗示,让这位阻抗型的催眠对象通过能动的无意识去学习他人从而进入到催眠的状态中。